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English 한국의 日本語
 
岳阳楼
岳阳楼总说
景区动态
精彩影像
岳阳楼文库
岳阳楼书画
岳阳楼研究
最近更新
关于临时下调岳阳楼景…
关于实施岳阳楼油饰保…
岳阳楼景区开展“与健…
全省风景名胜区监督检…
榫卯双十一促销活动预…
岳阳楼景区2020年…
“迎中秋 庆国庆”文…
岳阳楼景区国庆、中秋…
张宏森来岳调研,强调…
单霁翔一行考察岳阳楼…
第九章 新中国建立后的修葺
发表时间:2015-11-20

       1949年7月,岳阳楼回到人民怀抱。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岳阳楼的保护,先后将岳阳楼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0年至1996年,各级人民政府和文化部门共拨款1000余万元,岳阳楼管理处自筹1000余万元,进行10余次不同规模的维修、保养,建立了以岳阳楼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公园。

 

第一节    解放初期的修葺

       1950年4月,中共岳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岳阳楼南侧地坪建革命烈士纪念亭。同时,首次拨款对岳阳楼及其辅亭进行维修。补葺、更换残损、腐朽的小型构件,加固主梁,以桐油油刷楼体,清除楼、亭周围的杂草荆棘,修整通往楼台的道路。10月20日,纪念亭落成,岳阳楼一带被辟为观览风景、凭吊革命烈士之地。

       1952年,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简称省文委会)进行名胜古迹调查。5月20日,省文委会委员李洞庭在岳阳考查后提出,岳阳楼“应保护,有名胜与古迹两种价值”;鉴于岳阳楼已20多年末进行大的修葺,“翎瓦渗漏,基地坍塌”,“各层皆有损毁”,“文诗联语之木刻板损毁殆尽”,提议拨款修葺,择人管理。根据省文委会的要求,中共岳阳县委、岳阳县人民政府开始把岳阳楼的维修、保护列入议事日程。岳阳建筑工会于6月9日作出岳阳楼修缮工程初步预算。其后,省文委会委员彭昺、张一尊先后到岳阳,协助进行设计。12月18日,岳阳县人民政府就岳阳楼时常有军队驻扎及楼亭修缮预算问题呈文省文委会,提出以保固为原则,对岳阳楼进行修缮。初步确定修缮重点为:⒈岳阳楼北面走廊工程,当时该处梁木已腐蚀下塌,影响整个楼的安全;⒉北端古城墙工程,抗日战争期间,北端城墙基础受炮弹震袭,出现裂痕沉陷,城墙上的石栏亦遥遥欲堕;⒊整修石栏,以保证游人的安全。后因经费一时难以筹备,修缮工程延期进行。

       1954年春,阴雨连绵不断,岳阳楼沿湖泊岸局部崩溃,基台、城墙多处裂缝。2月上旬,省文委刘世善到岳阳楼实地勘察,拟定修缮办法。提议在修复崩溃泊岸的同时,对岳阳楼及楼台基础进行修葺。2月14日,岳阳县人民政府根据省文委会勘察的情况和意见,正式具文呈湖南省文化事业管理局请求筹措修葺岳阳楼。不久,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拨岳阳楼修缮工程专款10000元,开始对岳阳楼泊岸及城墙进行临时性整个。同年5月至7月,连降暴雨,洞庭湖区遭受百年未有的特大水灾,岳阳楼临湖泊岸、码头被洪水冲毁。6月,南端城墙倒塌,楼台东面牌坊被暴雨洗塌,楼台地面及岳阳门洞拱处裂缝。6月19日,岳阳县人民政府再次呈文省文化事业管理局,请求拨款并派专门技术人员修葺岳阳楼。7月中旬,省文化教育委员会就岳阳楼修葺问题批示:“目前我省灾情严重,岳阳楼修复问题暂宜缓办。城门修理由该县决定,并注意防止发生伤害人命事故”。7月23日,湘潭专署文教科派员到岳阳楼查看险情,认为必须整个。同日,岳阳县人民政府呈文省人民政府及文委会,请求从速拨款抢修岳阳楼。8月,在湖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岳阳县代表向大会提交提案,要求迅速修理岳阳楼,抢救这一著名古建筑。9月21日,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复函岳阳县人民政府,表示“在目前前部下,不宜大加修理,可以最简单的办法加以保固,保持不塌不漏即可”。

       是年,省、县人民政府共拨款16800元,整修岳阳楼沿湖驳岸及城墙。工程由湘潭专区工程公司第六工区承担。年底,根据岳阳县人民政府及施工单位的意见,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决定1955年拨款10000元,继续整修岳阳楼。

       1955年2月8日,省文委会文世善到现场勘察。当时,岳阳楼一、二楼为境内遭水灾民居住,门窗栏杆均有破损,二楼明廊北面下沉,遮檐立柱有三根已腐朽。北面台基局部崩塌。城门洞券墙裂缝长约4米,宽达0.1米。楼前坪石栏边基础下陷,地面沉裂。刘世善与岳阳县文教科科长潘光运、县文化馆刘大望及湘潭专区工程公司第六工区技术人员会商后,提出修缮岳阳楼及楼前坪基础的施工方案。2月28日,省文委会戴亚东再度到岳阳楼勘察,于3月5日提交《岳阳楼调查报告》,建议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即派专业工程人员前来勘查,拟定修缮方案。经省人民委员会指示,3月9日,省建筑工程局指派工程师王泰康及湘潭专区工程公司周汝潜拟定的《岳阳楼勘测报告》及《岳阳楼临时补修计划》报省人委。同月,《岳阳楼临时补修计划》获省人委批准,补修工程动工。工程由湘潭专区工程公司第六工区承包。修整楼亭基础,改善古城楼排水系统,修复古城墙的破裂之处及石栏杆,同时,对岳阳楼、三醉亭、仙梅亭进行补修,保养。为便于管理及游人观赏,将残存的42块碑刻,集中嵌入岳阳楼一楼后墙和北侧墙上。7月,补修工程告竣,工程费用10万元。

 

 

第二节    1957年至1984年的5次维修工程

       1957年,岳阳古城墙基础沉陷,拆裂多处。岳阳楼前坪地面出现裂缝。经湖南省文化局报请,中央文化部派古建筑整理所工程师杜仙州、陈继宗到岳阳实地勘察。不久,文化部拨款20万元,用于加固岳阳楼基础,增建附属设施。拆除连通岳阳楼与三醉亭的阁道,对楼、亭进行全面整修、油漆。用花岗石修砌第一平台挡土墙。开辟第二平台,筑砌沿湖驳岸。在第一平台南、北两端各增建牌坊门一座;在岳阳门外石阶临湖处新建临水园门。拆迁岳阳楼附近的部分民房,栽上树木花草,使岳阳楼的环境得到初步改善。是年秋,整修工程结束。

       1958年,省文化局拨专款,开辟第三平台,新建岳阳楼管理所办公楼,修筑围墙。在“巴陵胜状”门楼至楼台南端石阶间,架设近50米长的葡萄棚走廊,走廊两侧开辟花园、苗圃,增设游艺室与旱冰场。省博物馆拨出一批文物,陈列在岳阳楼内,供游人鉴赏。至此,岳阳楼成为小型公园,对外售票开放。

       1962年,本醉亭西北部基础下沉,地面拆裂。省文化局拨款60000元,加固楼台基础。加固工程由省建筑工程局设计院设计,岳阳市第二建筑生产合作社承修。用麻石重新修砌沿湖泊岸,翻修第一平台地面,治理危害楼亭的白蚁。是年,正值爱国诗人杜甫诞生1250周年。施工结束之后,岳阳楼管理所利用工程结余经费,加上中共岳阳县委增拨1000元,在公园第五平台南端新建怀甫亭。

       1965年,岳阳楼南侧泊岸被洪水冲塌,第一平台地面局部沉陷,引起地面及城墙开裂。8月10日,岳阳楼南千米处的慈氏塔被雷击,塔顶锚固宝顶的铁链被击断6根。8月25日,省文化局、省建筑工程局设计院派员到岳阳实地勘察古建筑保护情况,发现岳阳楼三楼屋面漏雨,梁架结构受到侵蚀,仙梅亭因基础沉陷向西面倾斜,三醉亭前地面继续下沉,城墙裂痕亦在扩大。省基建局及时拟定维修方案。是年9月和12月,省文化局再次将岳阳楼的情况报国家文化部,请求拨款进行维修。1966年,省文化局拨款12900元,用于岳阳楼屋顶检修,安装避雷针及楼台下水道工程。至同年11月,分别完成下水道工程,偻亭油漆工程,并在岳阳楼盔顶上安装避雷针。在检漏施工中,发现檐下悬皮和木料大部已蛀朽,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展,未进一步修葺。

       1966年9月,岳阳楼管理所机构瘫痪,公园被改称为“人民公园”,部分文物遭到破坏。至1969年,因管理不善,连年失修,公园内部、亭油漆剥落,三醉亭前台阶拆裂,仙梅亭因地基沉陷,向西面倾斜加剧。1969年下半年,岳阳县革命委员会(简称“县革委”)将岳阳楼出现的严重问题呈报省革命委员会(简称“省革委”),请求拨款维修。1970年初,省革委常委决定,拨款维修岳阳楼,揭开全面维修岳阳楼工程序幕。至1984年全面维修工程竣工,历时14年,为清光绪六年(1880)以来,最大的一次岳阳楼修葺工程。

 

 

第三节    落架大修后的维修、保养

       1984年5月1日,岳阳楼重新竣工,对外开放。岳阳楼的维修、保养工作进入新的阶段。1985年至1994年,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及岳阳楼管理处共投入资金700余万元,用于兴建岳阳楼公园配套设施,改善旅游环境及文物维修、保养。

       1986年,岳阳楼管理所投入资金16万元,由南县茅草街建筑工程公司承包施工,对楼亭、城墙、牌坊、门楼等均以油漆、涂料进行粉刷、保养。将岳阳楼东面地坪改建为花园,修建两组对称式的花坛,铺砌仿古砖石地面500平方米,安装唐式庭园路灯4套。在公园内修筑卵石游路3条,共长800余米,铺修水泥混凝土地面1000平方米。种植松树、柏树等200余株,凤尾竹30多丛,引进花奔10000余株,栽植草皮500平方米。公园四季有花香,终年有绿色,绿化覆盖率达80%。

       1988年,岳阳楼管理所从历年积累中拨出资金36万元,在公园外购买职工住宅,折除园内南北两端职工住宅,拆除园内南北两端职工住宅及零散民房20余万户,使公园游览面积扩大3650平方米。国家、省、市拨250余万元,在公园第五平台南端建起兼有旅游服务的外宾接待室。是年文物保养中发现,岳阳楼局部构件有不同程度残损,第一、二层屋面的筒瓦、勾头有10多处龟裂、脱落,望板椽子因浸雨而霉变,少数部位腐朽。第三层彩绘天花板被雨水浸污。部分木构件油漆脱落,二楼西南内柱油漆蒙皮起卷。管理所即请省、市文物部门进行勘察、检查,投资7万余元,于1989年被对岳阳楼及仙梅、三醉、怀甫亭进行修葺、油漆,并查治保护范围内的白蚁。

       1991年4月2日,中共岳阳市委办公室、岳阳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发文,成立岳阳楼景区建设委员会和资金筹集委员会。1991年11月至1992年7月,景区建设委员会主持修编、评审了《岳阳楼景区建设规划》,提出在扩大景区容量的基础上,把岳阳楼建设成历史文化公园。1992年8月13日,景区建设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景区扩建规划的初步设想,宣布在近几年内完成8项工程:㈠开辟公园南大门,将公园面积由1.86公顷扩大到3.6公顷;㈡修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型照壁,照壁前立一尊范仲淹塑像;㈢新建回廊式大型碑廊;㈣在公园北端重建小乔墓;㈤改建点将台;㈥建楼史陈列馆;㈦修建文化娱乐休息区;㈧修建综合服务楼。至1991年底,完成公园南、北两端住房拆迁公作。1992年8月15日,小乔墓迁地重修工程动工。在公园北端修建墓堆、墓庐。同年12月完成小乔墓景点基础挡土墙工程,浆砌片石1200立方米。1993年8月8日,新建的小乔墓向游客开放,占地面积1680平方米,共用资金90余万元,为岳阳楼增加一个新的景点。

       1992年10月26日,回廊式碑廊工程动工,按原碑廊形制,在公园东门两侧新建碑廊百余米。1993年9月主体工程竣工。1994年10月,开始重新构建廊内碑墙。1995年元月10日,回廊式碑廊向游人开放,共陈列碑刻139件,刻石158方。其中74件为此次重新镌刻。整修碑廊工程由殷本崇设计和主管工程建设;共用资金175万元。

       1992年底,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岳阳楼泊岸基台维修加固工程,整个工程分三个阶段进行,历时4年,共用资金490余万,较好地治理了岳阳楼江岸边坡的隐患。

 

 

附录

岳阳楼形制考

杨一九

       岳阳楼肇创1700多年来,因兵燹水患,雷击火焚,屡毁屡兴,有史可考的重修达50余次,其形制亦有变化。

       唐化之前,有关岳阳楼的文献传世者极少,可供参考的有郦道元《水经注》、南朝梁元帝肖绎《行经巴陵部伍》诗、南朝诗人颜延之《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等,且对其形制无只言片语描述。

       唐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除守岳州,经常邀请友人登楼观景,饮酒赋诗,岳阳楼自尔名著,文人墨客咸集,诗文传世颇丰。但诗家言志抒怀者多,极少涉及楼的形制结构。惟唐末、五代的画家李升绘有一幅《岳阳楼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从李升《岳阳楼图》看,在唐代,岳阳楼已形成一个建筑组群,整组建筑雄峙在临湖直立而上的城墙高台之上。从外形看,楼为二层,为檐三叠。主楼一楼四面正中各出抱厦,曲廊围绕,树木参差,显得格外挺拔、高峻。顶为重檐九脊歇山,正吻和垂兽均为龙头。脊上有五个蹲兽,屋角较平直,稍微翘起。屋顶与重檐之间,侧立面(北面)以五攒斗拱相托(不包括转角斗拱,下同)。重檐与腰檐的脊饰同屋顶相似。二楼设平座,侧面立金柱8根,檐柱4根。檐柱间横披制作精美。横披下设有卷帘。下方设有栏杆,栏板雕饰似为团窠纹图案。金柱间未设门窗,透过柱子可见楼内设有屏风一道。平座上饰连珠玟,平座与腰檐之间,以六攒斗拱相托,从画面上分析,其中设有暗层。一楼因被抱厦遮挡,其细部结构不详,从画面显露出的部位分析,其横披与二楼相似,未设卷帘。地面以方砖铺墁。楼基与城墙结合部位以斗拱相托。抱厦均为歇山顶单层建筑,其翘首、栏杆与主楼相似,每面有檐柱4根,金柱6根。其横披、栏杆与主楼相似。室内设有屏风一道,抱厦的基座与城墙结合部位,每面以四攒斗拱相托。背面城墙下有歇山顶小亭,亭壁为木板条,设有槛窗,台基以花砖修砌,整组建筑布局严谨,蔚为壮观。

       令人疑惑的是,李升《岳阳楼图》,左上书有范仲淹《岳阳楼记》。李升是唐末五代人,他生前不可能看到范仲淹所作的《岳阳楼记》。因此,该画究竟是后人托名伪作、临幕,或文字为后人所添加,难以考证。

       将它与北京故宫博物馆院所藏元代画家夏永绘制的《岳阳楼图》相比较,更使人扑朔迷离:

       夏永图与李升图,其楼阁结构、山水树石、稠叠疏密均绝似,恰如孪生妞妹。仅右方松树的高度及人物的布局、动态略有差异。在岳阳楼的史料未得到大量发掘之前,岳阳楼的研究者大都认为夏永图描绘的即是元代岳阳楼形象。其实,与李升《岳阳楼图》绝似之作,在宋、元、明、清都有,直至当代,仍有不少人临幕仿作。明代画家唐志契《绘事微言》载:“学画楼阁须先学《九成宫》、《阿房宫》、《滕王阁》、《岳阳楼》等图,方能渐近旧人款式。”

       从他的话看,《岳阳楼图》早已成为学画的摹本,不能凭其中哪一幅的绘制年代,推断当时岳阳楼的形制。从建筑风格上看,图中描绘的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格调高远,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与唐代建筑的风格是一致的。从建筑结构分析,进入宋代之后,结构已开始简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斗栱的机能已经开始减弱。在楼阁建筑中,已经放弃了图中所描绘的在腰檐和平座内做成暗层的作法,多采取上下层直接相通的作法。后者到元代已及为普遍,后来成为明、清时期的唯一结构方式。在装修方面,宋以后大量采用可开启的、棂条组合极为丰富的门窗,与图中所描绘的景象亦大不相同。由以上可以推定,该图所描绘的建筑,是宋以前的岳阳楼,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岳阳楼形象资料。

       岳阳楼自滕子京重修,请范仲淹作记后,历代重修者争相仿效,留下不少《重修记》。或许是受范文的影响,各记对重修的规模,楼阁的形制极少记述。宋代岳阳楼的形制,仍只能从岳阳楼图分析、考证。宋代有数幅岳阳楼图传世。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所藏《岳阳楼图轴》为着色山水画。从画面上看,远处山峰峻立,壮气夺人,前景为波滔汹涌的洞庭湖,右面有巨松数棵,如蛇如盖。中景可见城墙一角。岳阳楼在城墙内,为重檐歇山项建筑,屋角起翘明显,结构简洁。二楼平座与腰檐直接相连,檐柱间设有可开启的直棂窗。腰檐以下被城墙遮档,其结构无从知晓。画幅的右下角树间署有“范宽”字样。范宽为北宋前期山水画家,宋仁宗天圣时(1023^-1031)尚在。历代评论家把范宽与董源、李成并称为北宋山水画三大家,其作品传世者极少,此画是否范宽真迹,尚待研究,如系范宽所绘,则当是北宋庆历年间之前的岳阳楼形象参考资料。

       宋翰林图画院所作《岳阳楼图》描绘的形象,令人瞩目。该图刊载于民国二十一年五月六日出版的《国剧画报》上,画面上无款识,现藏何处亦不得知。从画面上看,岳阳楼濒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三面环水。楼为二层,纯木结构。屋檐三叠,上层为十字脊重檐歇山顶,十字脊中央的宝顶制作精美,高耸夺目。正吻和垂兽为鳌鱼。全楼三檐共计二十四个屋角起翘,给人以升起、活跃的感觉。各层翘首、脊饰相同。屋顶与重檐之间,以斗栱相托。一、二楼檐柱与屋檐交接处,亦设有斗栱。二楼平座与腰檐直接相联。一楼东突出面有檐柱六根,金柱间为雕花格扇门。各层平面均呈十字形,从下往上层层收缩、陡峭。一、二楼四面突轩,环以明廊。从画面上估算,一楼共有檐柱三十二根,金柱二十根,楼内结构无从知晓。下部台基高筑,亦为十字形,画面上可见二层,上层四面均设有垂带踏跺,各七级;下层环以石栏。沿台阶拾级而下,中轴线左右建有若干高低错落的楼阁亭杆,拥簇着高耸的主楼。

       北宋和南宋均设有画院,此画绘制年代失考。从画中形象分析,建筑风格浑厚,翘首曲线刚劲有力,檐出深远,细部手法简洁朴实,雕饰较少,符合北宋建筑风格。值得一提的是,从宋画院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岳州府志》卷首上的众多《岳阳楼图》,岳阳楼多为十字脊重檐歇山项式建筑。岳阳楼在北宋庆历年间重修之后,以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苏子美书丹,邵辣篆刻,称为“天下四绝”,闻达于海内外。宋画院《岳阳楼图》描绘的建筑,很可能就是滕子京重修后的岳阳楼形象。

       明洪武年问,大兴土木修缮岳州府城垣。重修后的岳阳楼形制从当时任湖广参议黄仲芳的《岳阳楼》诗可见一斑:“十二栏干百尺楼,高标南极俯沧洲;碧窗风度回鸯鹤,画栋云开接斗牛;树色卷帘巫峡晓,浪花雪涌洞庭秋;登临莫问当年事,不尽长江滚滚流。”其楼突兀湖滨,高峻雄奇,装修华丽,景物宽阔。

       明代画家王圻,在其成于万历十三年(1585)的《三才图绘》中载:“岳阳楼,其制三层,四面突杆,状如十字,面各二溜水。今制:架楼三檐,高四丈五尺。”不少人据此推断,在明代,岳阳楼为三层楼阁。其实不然。成化七年(1471)簧州知府吴节主持重修岳阳楼,于次年仲夏竣工。据李东阳《书岳阳楼图诗后》记述,这次重修后的岳阳楼“为檐三叠,栋宇新构”。不久,“雷火碎其上,太宁惧,稍损其高而重复之。今存者仅二叠,然其雄伟固在也”。不难看出,吴节重修后的岳阳楼为二层重檐顶式结构。雷击碎上层屋顶后, 改为二层二檐结构,但因地势高兀,面临洞庭,仍显得十分雄伟。隆庆元年(1567),为了避免日益扩展的洞庭湖的侵袭,岳州知府李时渐将西城再次退缩,自湖滨起,依岗筑壁而上,将岳阳楼移建高地。《三才图绘》所记述的“今制”,应为李时渐重修后的岳阳楼的形制。“架楼”,重楼也;“三檐”,说明楼顶为重檐结构。从《三才图绘》所载《岳阳楼图》,及画家袁尚统于万历二十年(1950)所作的《洞庭风浪图》亦可看出,当时岳阳楼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式建筑。至于对岳阳楼“旧制”记述,则与宋代画院《岳阳楼图》描绘的形制相似。

       由以上史料不难看出,由宋至明,岳阳楼开制主要是两种模式。占主导地位的是宋画院《岳阳楼图》所描绘的形制:二层三檐,重檐十字脊歇山顶,四面突轩,状如十字,从各个方向看,都给人以正面的感觉。另一种是五代李升《岳阳楼图》所描绘的形制:二层三檐,重檐歇山顶,只是随着历史发展的步伐,其局部结构各有特点。两种模式共同的特点是,一、二楼环以明廊,便于游人休憩、观景。

       明代宫廷画家安正文所描绘的岳阳楼,使人耳目一新。他的《岳阳楼图轴》中,楼依山份湖耸立,为六边形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宝顶硕大奢华,三层檐面的脊饰相同,制作精美。崖顶与重掩之问的斗拱制作精巧,富有装饰效果。二楼设平座围廊,每面有檐柱四根,楼内设有屏风,屏风上文字依稀可辩。一楼以砖墙圈脚,设有槛窗,其东面建有宽敞的歇山顶前轩,游廊环绕,石阶分明.南边临湖处立有四柱三楼式木牌楼,牌楼下为石阶式码头,游人乘船而来,出入其间。整组建筑呈现出沉重、拘束而又稳定、严谨的风格.安正文图应是写实之作,只是画家生卒年代失考,该图绘制时间亦无从考证。

       清代,岳阳楼的形制亦几经变化,最大的变化是,楼层变为三层,屋顶变为盔顶。清初,有两位画家绘制的岳阳楼图传世。一为“金陵八大家”之首的龚贤(1618~1689)留下的巨幅山水中堂《岳阳楼图》画土未注作画年月,从笔墨功夫的老练,画面风格的苍莽和经营巨幅的气魄推断,当为龚贤的晚期作品。另一位是被推为“江南第一”的石涛(1642~约1718)。他的一本山水花卉画轴的题记是:“丁酉二月,写于武昌黄鹤楼”;又一题为:“作于岳阳夜艇”。“丁酉”为顺治十四年((1657),看来那一时期,石涛在岳阳、武昌一带。石涛的岳阳楼图,现见有两幅。

       两位清初绘画大师的三幅图中,岳阳楼均在城门上,为二层三檐式城楼。楼的檐面平缓,结构简单粗糙。据史志记载,龚贤、石涛在世时期,仅1639~1715年中,岳阳楼曾四次毁于火灾,两次被洪水冲塌,两次毁于战乱。如此多灾多难,作为城楼之一的岳阳楼虽屡次被修复,其仓卒与简陋粗糙可想而知。龚货、石涛的图,应是清初岳阳楼的真实写照。

       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1683—1684),岳州知府李遇时、巴陵知县赵士珩主持重修岳了楼。成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岳州府志》所刊载的《岳阳楼图》,及同年的《巴陵县志》刊载的《城垣图》,应为此次重修后岳阳楼的写照。这两幅图,均笔法简陋,印刷粗糙。但从中可看出楼的形制较明代有较大的变化。楼仍建在城墙平台之上,为三层三檐十字脊歇山顶建筑。屋顶正中置有宝顶。三楼平面状如十字,每个突出面设有槛窗。二楼似为矩形,环以明廊。府志图中的一楼因被一单层歇山顶建筑遮挡,其结构不详,从县志《城垣图》分析,似为砖墙围砌。据此可知,岳阳楼的三层形制当始于清康熙年间。楼左仙梅亭,为二层二檐六角攒尖顶亭。

       雍正四年(1726),岳州知府布兰泰主持修缮城垣,重建岳阳楼,嗣后数年楼被湖水冲塌。从成于雍正八年(1730)的《湖广通志》所刊《岳阳楼图》分析,这次重建后的岳阳楼,楼休修长,为三层三檐六边形塔式建筑。乾隆五年(1740),经湖广总督班弟奏请,拨舵杆洲岁修银六千多两修缮岳阳府城垣,并重修岳阳楼。这次修葺规模较大,据谢济世《重建岳阳楼记》载,新建的岳阳楼“其高五丈,其制三层。”记述简单粗略,仅标其大致形制。乾隆十一年,黄凝道主持重修《岳阳楼府志》,对乾隆五年重修后的岳阳楼作较详细的记载:“(岳阳楼)在府城西门上。令制:楼基横长二十一丈有奇;直广七丈有奇;楼五间,宽五丈一尺,深四丈一尺;架楼二层三檐,连顶高四丈一尺;左有仙梅亭,右有宾馆、馔房。”该志舆图中载有《岳彻楼图》。从画面上看,岳阳楼建筑群在岳阳门上,该段城墙平台宽广,四面环以石栏。内檐墙门洞南侧,设有登城的踏道,踏道左侧为仙梅亭,右侧为岳阳楼。岳阳楼为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建筑。三层檐面各有四条垂脊,曲线优美,屋角昂翘,垂脊上各有脊饰。宾馆和馔房在岳阳楼右侧,为一四合院式的单层建筑群组。岳阳楼基左右的城墙上为雉堞。

       乾隆三十九年(1774)大现模修葺岳州城垣,“徒城于内,另辟西门,而楼乃故址。”并于楼右增建望仙阁(后改称为三醉亭),形成一楼两亭的格局。岳阳楼成为一个独立的群组,突出于西城之外。其后,嘉庆、道光年间均对岳阳楼进行修葺。从嘉庆九年《巴陵县志》、道光五年《洞庭湖志》所载《城垣图》、《岳阳楼图》看,岳阳楼仍保持了乾隆五年的形制。

       咸丰二年(1852),于西门外旧址建筑月城,“北起小西门,南抵天皇巷,辟一门曰金潭门”。经此次修葺,岳阳楼仍在西门之上,楼与城形成整体。同治六年(1867)重修岳阳楼时,从二楼建阁道与三醉亭相通,楼的形制应有所变化,但未见具体记载。值得提及的是,光绪元年(1875), 包家吉南游,途经丢阳,在其《滇游日记》中留有:“(岳阳)楼在岳州金潭门上”的记述。不少研究者据此推定,咸丰二年将岳阳楼移建至金潭门之上。其实咸丰二年修葺西门城之后,小西门、大西门均被围在月城之内,金潭门为月城的城门,其位置在岳阳楼的南面百米左右.当时岳阳楼一带数门拥簇,包家吉在岳停留时间短促,未及详细考察,导致记载失实。

       光绪六年(1880),岳州知府张德容主持重修岳阳楼,其《重修岳阳楼记》载:“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接城上。左仙梅亭,右则三醉亭,皆视旧制有加”。这次重修历时一年,费金钱二万婚,楼属移址重修,工程应是浩大的。楼、亭所在城场平台的宽度,乾隆十一年《岳州府志》所载为“直广七丈有奇”。此次往后“加筑六丈有奇”,共计十三丈左右,与现存古城墙平台基本相符,从乾隆、嘉庆历届府县志所载图上看,岳阳楼、仙梅亭基本在一条直线上。据此推断。光绪六年岳阳楼重修后,其形制、位置基本上没有再变动过。

       至于岳阳楼的盔顶成于何时,未见有具体记载。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应是咸丰二年至光绪六年的数次修葺中改建而成,其理由有三:一、从乾隆十一年《岳州府志》至道光五年《洞庭湖志》,众多志书所载《岳阳楼图》描绘的楼形制基本一致,楼顶为四角攒尖顶,其垂脊曲线向内凹曲复翘,且有脊饰,与盔顶垂脊向外隆起复翘的曲线显然不同。盔顶式建筑古已有之,志为信史,历届志书编纂者及图的绘制者,不会忽视岳阳楼顶曲线这一明显特征。二、乾隆十一年《岳州府志》所记载的岳阳楼形制,与现存岳阳楼的形制,亦有明显区别,显然其问曾经改制重建。三、岳阳楼盔顶下斗栱的形制,或许能给人以启迪:其四层斗栱上的插昂雕饰,各不相同。从下至上依次为靴头、龙头、风头、云头。一反传此排列次序,“凤”列于“龙”之上。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清文宗死于热河,其子载淳继位。载淳年纪尚幼,慈安、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次年改元为同治。直至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两太后才撤帘,由穆宗载淳亲政。同治十三年底,穆宗死,慈禧立淳亲王子载湉为帝,仍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次年改元为光绪。至慈禧太后归政之时,已是光绪十五年(1889)二月。“凤”居“龙”之上,或是两宫太后临朝时期的产物。由此观之,盔顶出现于同治六年或光绪六年的两次重修之中的可能性较大。


下一篇:
首 页 | 岳阳楼总说 |景区动态 | 精彩影像|岳阳楼文库 | 岳阳楼书法|岳阳楼研究|访客留言
Copyright©2009-2013 岳阳市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岳阳楼景区运营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湖南省岳阳市洞庭北路  电话:0730-8315588  传真:0730-8315588
英文网站:www.yueyanglou.com   中文网址:www.岳阳楼.net  电子邮件:yueyanglou@yueyanglou.com   湘ICP备05000434号-6